突圍進行時 | “雷達+AI”守護地質安全
發布時間:2025-08-21 23:00 來源:自治區科技廳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處
?編者按: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高位推動下,內蒙古以“起跑就領先”的魄力,按下科技“突圍”快進鍵,錨定稀土、儲能、氫能、乳業、空天計量等戰略領域,以“非常之舉”在重點點位上精準落子,讓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與“最大增量”。
這里既有“工業維生素”稀土的“精密蛻變”,也有綠電儲能的“綠色革命”,更有氫能領域的“零碳突破”……每一個點位“突圍”都在尋找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解”。為此,我們特開設“突圍進行時”專欄,將目光對準這些滾燙的創新現場,記錄“卡脖子”技術突破的艱辛,見證新質生產力破繭的喜悅,傾聽科研人員勇立潮頭的心聲,共同書寫北疆大地向新質生產力進軍的生動篇章。
近日,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人工智能點位“地質災害雷達分布式組網智能監測系統研發與示范應用”項目啟動實施。該項目由內蒙古方向圖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內蒙古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等7家單位共同承擔,重點面向井工礦巷道圍巖、公路狹長邊坡、山體邊坡、光伏發電基地和水利大壩等多類型地質災害監測場景,圍繞“微型化、易安裝”、“低功耗、低成本”、“智能化、易組網”三大目標開展技術攻關,研發新一代小型化地質災害監測雷達系統,旨在突破地質災害監測領域技術瓶頸,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這個項目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項目負責人表示,內蒙古地域遼闊,地質災害類型多樣,現有技術手段無法滿足普適性應用需求,針對無法形成組網感知、智能預警和無市電保障布設等突出問題,我們將通過科技創新,研發更適合內蒙古地質特點的監測設備,提升地質災害預警能力。
地質災害雷達分布式組網智能監測系統將綜合利用雷達技術、人工智能和通信組網等多種技術,突破地質災害監測雷達小型化系統設計、實時智能數據處理和分布式雷達協同組網監測等關鍵技術;構建地質災害預警大模型,提出基于深度學習架構的災害預警體系;研制新型地質災害監測雷達系統,開發分布式組網智能預警平臺,并開展多領域示范應用。相較于傳統監測手段,該系統具有全天候、全天時、非接觸式監測能力,監測設備體積小、功耗低,適合大規模組網部署。
“我們將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轉化和市場應用方面的優勢,確保研發成果能夠真正服務于地質災害防治一線。”項目負責人說,項目成功后,將首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呼和浩特等地質災害高發區部署首批示范應用,未來將逐步推廣至全國,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更高效、精準且可復制的技術支持。
為確保系統順利落地,自治區科技廳建立了責任專家、項目專員管理制度和里程碑節點考核制度,進行全程跟蹤指導、監督提醒,同時加強考核監督,及時跟進和總結項目產出的標志性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產出和落地轉化。
根據計劃,項目團隊將在第一年完成關鍵技術攻關和原理樣機研制,第二年開展系統集成和性能測試,第三年進行示范應用和成果推廣。項目成功后,將填補我國在小型化、分布式地質災害監測雷達領域的技術空白,為全國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助力構建更加安全、智能的災害防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