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協作譜“新”章 | 科技創新賦能診療升級 優質醫療普惠民生
發布時間:2025-09-26 22:27 來源:自治區科技廳外國專家局(科技合作處) ?赤峰市科技局
開欄語
2023年,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京蒙協作六個“倍增計劃”實施方案,其中科技創新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京蒙科技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助力兩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型企業等各類社會創新機構和創新主體共建創新平臺突破15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高效運行,助力兩地各類社會創新機構和創新主體實施科研項目達到600項以上。
今年以來,京蒙兩地持續加大協作力度,累計舉辦各類對接交流活動30余場,雙向精準推送創新需求和科技成果近150項,引導推動“微能量芯片采集及應用”等50項標志性合作項目落地建設。自治區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計劃安排國內科技合作項目45項,其中75%的項目合作單位來自北京地區,首批備案的科創飛地中4家在北京落地。
2025年是六個“倍增計劃”實施的最后一年。為深入展現京蒙科技合作的生動實踐與突出成效,我們特別推出“京蒙協作譜‘新’章”專欄,將聚焦京蒙協作標志性合作項目、共建平臺的創新活力、人才引育的積極探索等內容,全方位、多角度報道兩地在科技合作領域的最新動態、成功經驗與創新做法,一同見證京蒙攜手,以科技創新共繪高質量發展新畫卷的精彩進程。
“以前聽說得了腦出血、垂體瘤這種大病,患者得千里迢迢往北京跑,光路費、住宿費就是一大筆開銷,還怕路上耽誤病情。現在可不一樣了,在咱們赤峰就能享受到首都專家的診療服務,真是省心又省錢!”近日,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內蒙古醫院國家神經疾病區域醫療中心接受治療的腦出血患者王先生,對醫院的診療服務贊不絕口。
如何提升內蒙古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疾病和危重癥患者的診斷治療水平,減少跨區域異地就醫,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這一長期困擾當地的民生難題,在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的推動下,終于迎來了破局轉機。
2024年,赤峰市人民政府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開啟深度合作,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為輸出醫院,以赤峰市醫院為依托醫院,聯合建設宣武醫院內蒙古醫院國家神經疾病區域醫療中心,致力于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技術互助,形成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切實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問題。
醫院自揭牌以來,以技術創新為抓手,以“北京技術+本地實踐”為核心,通過“品牌、技術、管理”平移和“專家駐點指導+手把手帶教+臨床病例聯合研討”的全流程機制,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成熟的神經內鏡技術、微創診療理念在內蒙古轉化落地,取得了顯著臨床成效。同時培育本土醫療團隊,推動京蒙協作從“單點技術突破”向“區域體系構建”升級,攻克蒙東乃至整個內蒙古地區“大病外轉多、優質醫療資源少”的痛點,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與北京同質的醫療服務。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內蒙古醫院國家神經疾病區域醫療中心揭牌
- 神經內鏡下腦內血腫清除術
???引領微創革命
“神經內鏡下腦內血腫清除術”作為該醫院成立后的首個新技術新項目,已累計完成臨床手術近150例,憑借精準、微創的顯著優勢,正引領我區腦出血治療領域的技術革新。
該技術通過神經內鏡精準定位血腫位置,實現“小切口、低損傷、高清除率”的治療目標,尤其適用于高血壓腦出血、創傷性腦內血腫等常見病癥,徹底改變了傳統開顱手術創傷大、恢復慢的弊端。臨床數據顯示,采用該技術治療的患者平均住院日較傳統手術縮短4.2天,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優良率達83%,遠高于傳統手術的65%,成為腦出血治療的核心技術。
神經內鏡下腦內血腫清除術
- 垂體瘤與神經痛診療實現精準突破
在腦內血腫清除技術成熟應用的基礎上,醫療團隊進一步拓展神經內鏡與微創技術的應用場景,成功開展“神經內鏡下垂體瘤切除術”與“微血管減壓術”,兩項技術的診療精準度贏得患者廣泛認可,為腦部疾病患者帶來福音。
針對垂體瘤患者,醫療團隊創新采用經鼻腔自然通道實施內鏡手術的方式,避免了傳統開顱手術帶來的創傷。臨床數據顯示,該手術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從傳統手術的12%大幅降至3%,顯著提升了手術安全性。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該類手術28例,患者術后平均住院日僅7天,且所有患者均無需二次手術,術后恢復效果遠超預期。
“微血管減壓術聚焦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等功能性神經疾病,通過顯微鏡下精準分離壓迫神經血管,從病因層面實現疾病根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CHINA-INI之Samii解剖實驗室主任李茗初介紹道,2025年上半年累計開展35例,手術有效率達97%,成功解決了患者長期疼痛困擾,極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關注的是,在接受該手術的患者中,60 歲以上老年患者占比達 62%,這一技術不僅為老年患者群體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更填補了區域功能性神經外科領域的技術空白,推動當地神經外科診療水平邁上新臺階。
神經內鏡下垂體瘤切除術
- 機器人輔助技術再升級
2025年,為緊跟神經外科智能化發展趨勢,國家神經疾病區域醫療中心積極引入前沿技術,成功新增“機器人輔助下腦內血腫置管引流術”,實現腦出血治療從“微創”到“精準”的再跨越。
“該技術借助機器人三維影像導航系統,將血腫穿刺誤差控制在0.5毫米以內,尤其適用于腦干、丘腦等深部血腫治療。”宣武醫院內蒙古醫院副院長陳贊說。自技術落地以來,該醫院將其應用于臨床實踐,截至2025年6月,已開展此技術12例,均為高難度深部血腫病例,手術成功率100%,機器人輔助技術的落地成為高難度手術增長的重要推手。
機器人輔助下腦內血腫置管引流術
- 區域醫療中心引領輻射作用凸顯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內蒙古醫院神經外科依托內蒙古自治區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通過“技術培訓+病例會診”模式,向赤峰、阿拉善等盟市醫院輻射推廣內鏡與微創技術,累計開展基層培訓6場、遠程會診32例,帶動區域神經外科診療水平整體提升,呼應了“技術示范與輻射帶動”的協作理念。技術創新的成效直接體現在患者滿意度的顯著提升上,2025年上半年患者滿意度達97%,較2024年提升8個百分點,技術創新的民生價值充分彰顯。
“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提高區域內疑難疾病的診治水平,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也要著力培養基層醫療人才,提升醫生的診療水平。”宣武醫院內蒙古醫院院長俞志鵬表示,將宣武醫院的診療模式、診療文化、診療思路一代一代向下傳,使年輕醫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歷練,不斷得到提升,為內蒙古造就一支頂尖的醫療專家團隊。
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應用給醫療行業帶來了許多創新和突破,從而提高了醫療水平、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宣武醫院內蒙古醫院神經外科將持續深化京蒙科技、醫療協作機制,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推動機器人輔助技術在神經外科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積極探索內鏡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創新。通過進一步拓展技術輻射范圍,以更多新技術、新成果為內蒙古群眾的神經健康保駕護航,為區域醫療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