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協作譜“新”章|燕麥秸稈“變廢為寶” 科技讓草原飼草迎來“新食代”
發布時間:2025-09-30 19:54 來源:自治區科技廳外國專家局(科技合作處) ?內蒙古工業大學
開欄語
2023年,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京蒙協作六個“倍增計劃”實施方案,其中科技創新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京蒙科技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助力兩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型企業等各類社會創新機構和創新主體共建創新平臺突破15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高效運行,助力兩地各類社會創新機構和創新主體實施科研項目達到600項以上。
今年以來,京蒙兩地持續加大協作力度,累計舉辦各類對接交流活動30余場,雙向精準推送創新需求和科技成果近150項,引導推動“微能量芯片采集及應用”等50項標志性合作項目落地建設。自治區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計劃安排國內科技合作項目45項,其中75%的項目合作單位來自北京地區,首批備案的科創飛地中4家在北京落地。
2025年是六個“倍增計劃”實施的最后一年。為深入展現京蒙科技合作的生動實踐與突出成效,我們特別推出“京蒙協作譜‘新’章”專欄,將聚焦京蒙協作標志性合作項目、共建平臺的創新活力、人才引育的積極探索等內容,全方位、多角度報道兩地在科技合作領域的最新動態、成功經驗與創新做法,一同見證京蒙攜手,以科技創新共繪高質量發展新畫卷的精彩進程。
走進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一臺臺青貯打包機正收割青燕麥秸稈,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此時的燕麥正處于乳熟期,莖稈鮮嫩,穗部營養豐富,是青貯的最佳原料。
作為當前高效的飼料保存方法,青貯技術的應用讓青燕麥秸稈實現了“華麗變身”。工作人員將乳酸菌劑均勻噴灑到粉碎后的燕麥秸稈中,進行打捆裹包青貯或壓實密封窖貯。相較于傳統的自然風干或簡單堆放,這種技術有效解決了青燕麥秸稈營養成分易流失、保存時間短的難題。經過 2 個月的發酵,青燕麥秸稈就能搖身變為酸香適口、營養豐富且耐儲存的牛羊“營養餐”。
這項讓青燕麥秸稈 “變廢為寶” 的關鍵技術,背后離不開京蒙協作的強力支撐。該技術源自京蒙協作框架下的標志性科技合作項目——由內蒙古工業大學化工學院劉占英教授團隊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鐘瑾研究團隊共同研發打造的燕麥秸稈青貯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是兩地科技力量深度協作、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 破解草原飼草痛點
???京蒙攜手尋出路
內蒙古作為我國燕麥的主產區,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燕麥是一種優良的糧飼兼用作物,憑借耐瘠薄、耐鹽堿、耐干旱、耐嚴寒等耐極端環境的突出特點,被多地廣泛種植。然而,當前秸稈類飼料在實際利用過程中仍存營養價值低、消化率差、適口性差、加工技術不足、收儲運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因此如何推動這一資源高效利用,已成為當前重點研究方向。
相較于傳統晾曬或直接飼喂的方式,青貯技術通過厭氧發酵保存植物飼料,既能減少營養的流失,還能有效降解纖維,進而顯著改善飼料的適口性和消化率。同時,該方法不受季節限制,可實現“隨取隨喂”,兼具經濟性與生態效益。
2023年,依托京蒙協作深化的有利契機,劉占英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所鐘瑾研究團隊成功對接,聯合申報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一場跨越千里的“技術合力”就此展開。作為牽頭單位的內蒙古工業大學擁有豐富的地方微生物資源,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長期深耕乳酸菌選育與青貯技術研究,雙方優勢互補,恰好為解決秸稈飼料高效利用難題提供了堅實的“智力儲備”。

青燕麥秸稈轉化為優質青貯飼料
- 構建“產學研用”閉環模式?
該項目創新構建“產學研用”閉環模式,推動北京科研院所智力優勢與內蒙古高校資源優勢,深度耦合,為燕麥秸稈青貯難題的攻克搭建起高效協同平臺。“針對燕麥秸稈纖維高、可發酵糖少、易腐敗的青貯難題,通過三大技術創新實現了突破。”內蒙古工業大學化工學院劉占英教授介紹道,“以重離子誘變技術選育高活性的乳酸菌菌株,解決菌株活性不足的問題;創新采用‘同型+異型’發酵菌劑復配方案,兼顧快速降低pH值與提升青貯穩定性,減少營養流失;優化形成適配內蒙古草原溫差特點的標準化青貯工藝。”
該協作模式和技術落地后,有效帶動農牧民增收,解決了燕麥秸稈資源化利用及高寒地區飼草短缺問題,同時形成多項科研成果,為行業技術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項目團隊已計劃將該模式與技術在全國更多燕麥主產區推廣,進一步擴大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

農牧民得實惠產業添動能?
- 京蒙合作結出“甜果實”
“以前燕麥秸稈要么堆在地里占地方,要么只能當柴燒,沒想到現在還能賣錢!”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青貯示范基地里,農民李先生一邊看著秸稈被粉碎加工成青貯飼料,一邊算起增收賬,“自從基地建起來,我家每年光賣秸稈就能多賺八千來塊,加上在基地打零工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寬裕多了。”
截至2025年9月,項目已在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土默特左旗建設了3個青貯示范基地,累計處理燕麥秸稈超500噸,不僅解決了當地秸稈處理難題,還帶動周邊80余戶農牧民增收,戶均年增收約8000元。
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產業創新則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兩者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還能夠有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該技術不僅有效實現了燕麥秸稈的資源化利用,也為內蒙古高寒地區應對飼草短缺問題提供了可行的新技術路徑。據研發團隊介紹,這一技術將于明年起在區內推廣應用,預計可新增優質飼草供應3000噸,為區域畜牧產業提供超2800噸的高品質青貯飼料,有利推動“優質飼草-青貯飼料-生態養殖”的綠色產業鏈形成。

“我們團隊將構建‘菌劑生產-青貯加工-飼喂服務’全產業鏈體系,實現菌劑本地化量產,降低運輸成本。”劉占英教授表示。該團隊將在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等燕麥主產區新建10個標準化青貯示范基地,持續以牧民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合作為紐帶,讓燕麥秸稈青貯技術不僅成為從飼草轉化為高品質青貯飼料的微生物發酵技術,更成為帶動草原農牧民增收、助力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致富技術”,為京蒙協作深化寫下更生動的實踐注腳。



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233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