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雜志刊發自治區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文韜署名文章《科技創新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實踐》
發布時間:2025-10-06 07:51 來源:《實踐》雜志2025年第10期
科技創新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實踐
張文韜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指示精神為遵循,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安排,堅決扛起科技賦能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政治任務,聚焦辦好兩件大事,深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推動自治區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實現新突破。2024年,內蒙古區域綜合創新能力全國排名提升4位,科技投入、科技產出和產業創新等多項指標增速躋身全國前10。
一、錨定政治引領根本方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科技工作始終
全區科技系統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以科技創新賦能民族團結進步,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根基。
堅持政治引領,把穩前進之舵。在全國較早組建由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擔任主任的黨委科技委員會,不斷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增強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強化跨部門、跨地區、跨軍地協同聯動與優勢科技力量統籌調配,調動各類創新力量開展“大兵團作戰”,確保科技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行穩致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活創新效能。深入分析邊疆地區科技創新難點堵點,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配套資金支持、科技人才、科技計劃、減負賦權、產業創新、區域創新、容錯免責等7大領域政策,細化平臺培育建設、企業創新發展等N個具體舉措,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始終,構建起科技創新“1+7+N”政策體系,為自治區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奠定制度基礎。啟動“科技政策落地強化年”,開展“進高校、進院所、進企業、進園區、進盟市”送政策的“五進”行動,引導幫助各類創新主體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全區科技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強化創新理念,凝聚思想共識。將學習宣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科普工作、科技創新活動有機結合,舉辦“科技活動周”“科技大講堂”“院士行”“三清零”行動等特色科技活動,提升各族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不斷增強社會創新意識,不斷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認同、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
二、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推動自治區高質量發展
全區科技系統聚焦國家所需和自治區所能,加快構建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產業創新體系,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物質基礎。
以科技“突圍”工程為引領,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新賽道。圍繞落實“五大任務”要求,聚焦服務國家和自治區重點事項,統籌優化布局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計劃項目,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對標“起跑即領先”要求,集中力量布局儲能與新型電力系統、稀土、氫能、特色乳業、“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技術以及大科學裝置“7+1”點位重大任務,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增長極。稀土基高紅外輻射材料和稀土改性保溫隔熱灌漿料填補國內空白,世界首臺特高壓混合換相換流閥徹底解決常規直流輸電換相失敗難題,高電導率復合膜、長壽命高性能電極等關鍵基礎材料推動我國電解槽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全區各族群眾共享產業升級紅利提供了技術支撐。
大力實施創新平臺“促優培育”行動,不斷提升科技硬實力。積極爭創國家級平臺,白云鄂博稀土、特種車輛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等9家國家級創新平臺先后獲批建成。內蒙古能源研究院爭創懷柔國家實驗室內蒙古基地,草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納入國家優先布局行列。統籌布局自治區級創新平臺建設,全面起底全區25類、1116家創新平臺,開展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形成了首批12類創新平臺“白名單”。充分發揮平臺在資源集聚、人才吸附中的作用,打通“科技創新—產業應用”的關鍵鏈路,加快構建“一重點產業一高端平臺”格局,不斷提升科技硬實力。
第五屆中國—蒙古國博覽會在呼和浩特舉辦,參觀者在包頭館了解碳纖維飛機模型。
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聚焦自治區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建設“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構建起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程為“主體”的全鏈條成果轉化體系,建成覆蓋區內外16家分中心、34個協同機構的“一總多分飛地協同”服務網絡模式,吸引近1.5萬用戶入駐,服務308項實驗室成果走向生產線。全區登記的科技成果中,應用技術類成果達1557項,產出經濟效益2307億元,促進了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信息鏈的深度耦合。
三、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社會進步,不斷增進區域民生福祉
全區科技系統始終牢記初心使命,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好人民群眾身邊事,科技賦能各族群眾民生關切,不斷夯實祖國北疆安定團結的社會基礎。
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圍繞自治區生態安全保護領域面臨的技術難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聚焦防沙治沙三大標志性戰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啟動實施自治區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專項計劃、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計劃項目,以科技力量守護好全區各族群眾的綠水青山。在沙地(沙漠)生態系統等領域建設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1家,大力支持鄂爾多斯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讓綠色發展成為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鮮明底色。
強化創新實踐,推動鄉村振興。聚焦各族群眾生產生活需求與區域發展堵點,深入開展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啟動科技創新重大示范“揭榜掛帥”專項項目、農牧業與社會發展領域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計劃。支持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圍繞肉羊、小麥、向日葵、農機裝備和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開展攻關。全區選派5000余名科技特派員、1000余名“三區”人才深入基層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服務,讓各族群眾共享科技發展紅利。
系統整合資源,加強科技人才培養。針對自治區高端人才匱乏、人才總量不足的困局,從人才發展規律出發,通過平臺、項目、合作等舉措,全面推進人才“引育留用”。組建自治區科技咨詢委員會,邀請徐南平等21位院士專家擔任咨詢委員,為內蒙古提供戰略咨詢并參與科研創新。通過西部兼職、柔性引進等形式與中國工程院任發政、王漢中等6位院士開展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內蒙古入選兩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人,入選“長江學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等各類國家重點人才計劃的科技人才達73人次。自治區“英才興蒙”工程累計認定科技人才近5500人。構建“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優秀青年基金項目—青年基金項目”梯次銜接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出臺13條科技創新容錯免責機制措施,激勵科研人員擔當作為,為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智力保障。
深化合作交流,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堅持“開放合作搞創新”,搶抓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和區域重大戰略機遇,搭建跨區域科技創新聯盟。拓寬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合作面,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大、中國農科院等3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穩定合作關系。開展“黑土糧倉”“生態草牧業”等戰略性先導專項,共建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發平臺277家,開展科技合作項目1600余項,著力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科研共同體,擦亮內蒙古科技開放合作的“金招牌”。
(作者:自治區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
(來源:《實踐》雜志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