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堅持開放合作 增進互利共贏 攜手共建全球科技共同體
發布時間:2025-09-22 22:48 來源:科技日報
堅持開放合作 增進互利共贏 攜手共建全球科技共同體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 陰和俊
習近平主席指出,“科技創新是人類共同應對風險挑戰、促進和平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強調“中國將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力度,持續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開幕式上,劉國中副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致辭,進一步闡述了深入落實習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推進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的理念主張。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科技支撐。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3.6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其中基礎研究經費2497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6.91%;發表在高水平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和被引用次數排名全球第一。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類腦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三新”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18%。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排名中,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均為第10位。按照習近平主席在2024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戰略部署,中國正朝著科技強國目標加快邁進,努力為全球文明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四大倡議”,為深化全球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前進方向。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各國應對困難挑戰的重要手段。落實好“四大倡議”,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重要位置,圍繞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攜手加強開放合作,不斷探索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新模式,為各國繁榮發展注入強勁的科技創新動力。
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是以科技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當前,中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封閉的現代化,而是與世界各國一道,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強化創新驅動發展,不僅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邏輯,也符合全球繁榮穩定發展的共同利益。邁向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中國推動科技開放合作的意愿將更加強烈、步伐將邁得更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開放環境下的自立自強,不是自我封閉的自立自強。我們將以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為契機,加快打造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持續提高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和高端產業引領能力,實行更加開放的創新政策,為世界各國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提供更具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進程中為各國發展提供更多新機遇、拓展更多新空間。
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必然選擇。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是全球各國互相學習、彼此借鑒、共同創造的成果,也是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向前進步的關鍵力量。當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糧食安全、生命健康等全球性問題不斷凸顯,給各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這背后有大量需要全球共同研究解決的科技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獨立應對,迫切需要各國攜手合作,探索提出有效科技方法和路徑。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能源科技創新,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合作,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過去5年累計為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40多億噸,為全球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有利于實現各國之間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創新資源高質量利用,為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難題、增進人類福祉貢獻更多創新智慧。
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要機遇的內在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演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基礎科學理論取得新的突破,新興前沿技術加速迭代,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新一代通信、腦機接口、生物制造等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進入快速增長新階段,特別是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在迅速滲透經濟社會各領域各方面,全面賦能千行百業,重塑科研范式、產業形態和經濟格局。交流合作是科學研究的內生需求,解決前瞻性、引領性重大科技問題離不開各領域科學家之間的思想碰撞,離不開各國科技界的協同探索。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有利于加強國家之間、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合作,共同在科學理論前沿上積極探索、勇攀高峰,有利于共同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科技創新之力協同開啟美好未來。
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是提升全球科技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堅持科技向善,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價值取向。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數據濫用、隱私侵犯、算法歧視等風險挑戰,已超越單一國家的治理能力,亟須全球協同應對。同時,我們還要清醒看到,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全球科技治理還存在機制不健全、規則碎片化、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特別是部分國家將科技合作政治化,實施技術封鎖,阻礙了知識共享與創新普惠,擴大了技術鴻溝、數字鴻溝、智能鴻溝。為推動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成果共享和健康發展,中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切實擔負起一個負責任大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責任。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推動各國加強多邊合作、共建共治,有利于妥善應對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防止將科技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推動科技創新始終朝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世界各國人民。
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表明,開放合作、交流互鑒對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正在深入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堅定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署119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牽頭和參與60多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成功舉辦兩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啟動建設70多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天眼(FAST)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對全球科學界開放,10月1日起將實行K字簽證。面向未來,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理念、更加宏闊的視野、更加務實的舉措,不斷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與世界各國攜手推動全球科技共同體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在此,我愿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加強雙多邊政府間和民間科技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政府間科技合作機制的主導作用,加強科技合作聯委會、創新政策對話等機制建設,不斷增進開放合作互信。積極鼓勵開展渠道廣泛、形式多樣的民間科技合作,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交流合作機制,促進技術、成果、平臺、人才等多維度合作貫通。完善來華投資、工作、居住、出入境等便利化措施,為各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來華干事創業提供更加優質服務。
二是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圍繞人工智能、空間信息、生命健康、科技減貧、中醫藥等重點領域加強交流合作,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加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支持企業和科技園區建設海外創新中心、孵化器等平臺,完善技術轉移協同推進機制。布局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推動科技合作與貿易、投資等領域合作協同聯動。深化科技人文交流,鼓勵支持更多中外優秀青年科研人員開展科技合作。
三是加快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牽頭組織實施“深時數字地球”“海洋負排放”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在生命科學、空間天氣等領域推動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大科學裝置、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為全球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多國際研究合作平臺。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國際大科學工程,為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四是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等,支持各國共同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共享科技創新成果。圍繞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新興技術應用和倫理風險防范應對,建立健全交流合作機制。深化清潔能源、氣候變化等相關領域國際交流對話,促進國內技術標準規則與國際對接。充分發揮國際科技組織在推動科技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將與世界各國攜手并進,共同謀劃全球科技創新發展大計,共同推動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加快構建開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體,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建設美好地球家園貢獻更多科技力量。
(本文摘自陰和俊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上的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