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以“內培外引”聚人才“活水” “三區”人才展科技“新篇”
發布時間:2025-09-26 09:54 來源:通遼市科技局
2025年上半年,通遼市嚴格按照自治區科技廳部署,扎實推進“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在人才選派、培養、經費保障及特色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當地主導產業升級、農牧民增收致富注入強勁科技動力。
精準選派,扎根一線
2025年,通遼市聚焦人才與產業需求精準匹配,以“靶向選派、精準服務”為核心,扎實推進人才選派工作,為本地主導產業升級、重點區域幫扶注入強勁科技動能。在人才選派工作中,全市堅持“需求導向、精準對接”原則,累計選派105名“三區”科技人才,同步簽訂三方服務協議105個,實現人才選派數量與協議簽訂全覆蓋,確保人才服務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圍繞玉米、肉牛、肉羊、紅干椒、蕎麥、設施農業、林果業等本地主導及優勢特色產業,定向匹配專業人才,推動科技力量直達產業發展關鍵環節,切實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科技對產業提質增效的支撐引領作用。結合國家重點幫扶工作部署,通遼市進一步強化重點區域科技幫扶力度,針對各旗縣產業發展短板與技術需求,主動對接中國農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精準引進產業急需的專家資源。通過組織專家開展產業培育規劃、實用技術培訓、科技成果推廣、關鍵技術集成攻關等工作,有效破解基層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切實打通產學研深度融合“最后一公里”,為重點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農牧民穩定增收提供堅實人才與技術保障。
調研先行,精準破題
通遼市“三區”科技人才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以“沉下去”的姿態摸清基層痛點,以“靶向式”服務破解發展難題。一方面,組織科技人才多次深入各受援單位,通過座談交流、現場診斷等方式,全面梳理各旗縣在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與實際需求,精準掌握農牧民生產、企業發展的“急難愁盼”,為后續科技服務“對癥開方”奠定堅實基礎,確保服務方向不偏、力度不減。另一方面,創新服務模式、拓寬服務渠道,建立專家與農牧戶“面對面”溝通機制,依托科技活動周、農閑季節等關鍵節點,組織人才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零距離”指導,把技術送到群眾身邊;同時結合數字化服務趨勢,借助12396科技服務平臺、融媒體中心、移動端APP及快手直播等“云上”渠道,打破時空限制,實現技術咨詢“隨時響應、即時解答”,讓科技服務覆蓋更廣泛、觸達更高效。
科學管理,精細考核
在制度體系構建上,各受援旗縣立足工作實際,精準出臺《“三區”人才工作計劃》《“三區”人才工作實施方案》《“三區”人才工作管理辦法》等系列配套文件,從工作職責界定、考核標準設定、服務流程規范等方面作出明確要求,形成“計劃引領、方案推進、辦法保障”的閉環管理體系,為“三區”科技人才工作開展提供清晰指引,確保各項任務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在工作督導落實上,各受援旗縣堅持“過程管控+結果導向”并重,通過常態化開展工作督查、嚴格落實定期工作報告制度,實時掌握“三區”科技人才服務進展,及時發現并糾治工作中的堵點難點問題,堅決杜絕“重部署、輕落實”現象,推動專項計劃各項任務落地落細。同時,全面建立“三區”科技人才服務臺賬制度,對人才服務內容、服務時長、服務成效進行精準記錄、動態更新,為科學開展考核評價、優化服務舉措提供詳實數據支撐,切實以精細化管理提升工作質效。在能力提升與交流協作上,各受援旗縣積極整合資源、搭建平臺。8月11日,通遼市配合自治區成功組織“三區”科技人才線下培訓會,通過經驗交流、問題研討、業務指導等形式,促進各地互學互鑒、取長補短,有效破解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推動“三區”科技服務工作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發展。此外,主動搭建跨領域、跨專業人才交流合作平臺,鼓勵不同領域科技人才分享技術經驗、開展協同攻關,在互學互鑒中提升整體服務能力,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專業、堅實的科技支撐。
科技賦能,定向服務
在農牧業提質增效方面,“三區”科技人才聚焦糧食安全與特色種植,大力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其中,施肥“三新”配套技術推廣面積達3萬畝,輻射帶動15萬畝以上農田提質增產;玉米“優控全追”技術應用1.2萬畝,同步開展玉米高產潛力探索試驗,為糧食增產提供科學支撐;此外,還推廣3項農牧業主推技術,推進5個惠農科技項目落地見效,切實以技術創新賦能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筑牢科技根基。在生物醫藥特色產業領域,積極搭建產學研對接橋梁,促成3項專利技術許可協議,技術合同登記額達1200余萬元;協助企業優化核心生產工藝,使關鍵工藝指標提升13.5%,并指導企業申報專精特新資質,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助力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在技術推廣與產業賦能方面,“三區”科技人才緊扣通遼市主導產業發展痛點,靶向發力破解技術瓶頸。圍繞肉牛、肉羊養殖、牧草栽培、玉米高產、林果種植等重點領域,成功推廣應用5項實用技術,推動傳統農牧業向集約化、科學化轉型;深化“人才+企業”合作模式,落地6個科技人才與企業共建項目,針對企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提供定制化技術改造與工藝創新方案,有效解決一批制約生產效率的關鍵問題。在科技培訓與服務普及方面,“三區”科技人才堅持“精準滴灌”與“廣泛覆蓋”相結合,通過線下培訓班、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微信實時答疑等多元化形式,累計開展農牧民科技培訓超4000人次,讓實用技術直達生產一線;深入各旗縣重點區域開展科技服務活動,惠及群眾1000余人次,同步發放技術手冊、指導資料2000余冊,為農牧民生產提供“手把手”指導。同時,積極擁抱數字化服務新模式,依托微信、快手等新媒體平臺開設“云上課堂”,開展直播科技服務80余場次,打破時空限制,讓技術咨詢、生產指導觸手可及,進一步擴大科技服務覆蓋面,提升群眾知曉率與參與度。
下一步,通遼市科技局將嚴格落實“三區”人才管理政策,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與創造力,引導人才進村駐企,推動技術、人才、項目真正下沉到生產一線。完善本土人才培養使用政策,營造良好培育氛圍,加強教育培養,打造一支素質過硬、扎根本地的本土人才力量。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邀請專家赴受援旗縣服務,選派本土專業人才外出深造,全面提升人才能力素質。提供金融政策支撐,鼓勵專家人才創新創業,進一步拓展科技服務范圍,為“三區”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