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畝產1837.8斤!土地“高產密碼”這樣解鎖→
發布時間:2025-08-04 23:58 來源:內蒙古日報
《內蒙古日報》(2025年8月4日1版)。
盛夏7月,在赤峰市元寶山區平莊鎮水源村,連片的玉米地郁郁蔥蔥,植保無人機正低空掠過精準作業。4年前,一項革命性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在這里試驗并取得成功,玉米最高畝產達2513斤,刷新赤峰市紀錄。
8月1日,玉米密植后通風透光條件良好,群體結構合理。
8月1日,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示范田。
赤峰地處北緯41°至45°之間,是“黃金玉米帶”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赤峰市玉米主推品種不突出,技術模式單一等現狀一直制約著產能的充分釋放。
2021年,赤峰市開展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引進試驗,并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和推廣,從最初的500畝試驗田到如今推廣面積突破215萬畝大關,全市玉米生產迎來質的飛躍。2024年,赤峰市玉米種植面積993.09萬畝,產量達101.57億斤,占糧食產量總量的74.7%。
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在赤峰成功推廣,離不開當地探索實施的“四個優先”“四個結合”綠色增產方式。
“四個優先”筑牢根基。良種良法配套優先,篩選耐密植高產抗逆新品種,畝保苗普遍增加1000株以上;農機農藝融合優先,引導種植戶使用高性能精量播種機,實現從播種到收獲全程機械化精準作業;安全投入品優先,在技術推廣田內做到水肥一體化精準管理,推廣優質商品有機肥、高效緩釋肥料和生物農藥,減少面源污染;瓶頸技術攻關優先,針對淺山丘陵干旱半干旱的特點,持續優化膜側增密水肥一體化綠色增產技術模式,在增產的同時減少農田殘膜等“面源污染”。
翁牛特旗技術人員在測量玉米植株間距。(資料圖)
“四個結合”指明路徑。糧食增產與資源節約相結合,既攻單產也重節水節肥;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在元寶山區、翁牛特旗等地組織合作社應用馬斯奇躍、德邦大為等先進的精量機械開展代耕代種,在敖漢旗、喀喇沁旗應用膜側精量播種機開展技術示范,讓技術真正“落地生金”;試點先行與面上推進相結合,既樹立標桿也帶動散戶;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相結合,以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為重點,力促全域均衡增產。
“我們與中國農科院專家團隊深化技術合作,培育本土專家并帶領技術骨干下沉一線進行技術指導,利用示范基地強化輻射帶動,力爭讓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扎根田野。”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左慧忠說。
密植玉米大豐收。(資料圖)
2024年,赤峰市玉米技術推廣田平均畝產高達1837.8斤,畝均增產208.2斤。其中,敖漢旗黃羊洼鎮1360畝技術推廣田平均畝產2411斤,畝均增產510斤,增產增效成果斐然。
今年,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選擇重點優勢產區,開展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示范推廣,強化技術指導服務,全力打造玉米高產示范樣板,助力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
元寶山區平莊鎮水源村200畝示范區,聚焦耐密抗倒伏品種篩選、種植模式對比、水肥高效利用等5項試驗,通過滴灌密植高產水肥一體化技術,畝均密度提高1500株,畝保苗6000株以上,為玉米單產再攀高峰探路。
玉米試驗田里,工作人員進行玉米果穗相關數據采集。(資料圖)
敖漢旗黃羊洼鎮的200畝示范區,圍繞鮮食玉米品種篩選、播期與密度調控等開展4項試驗,重點展示以合理增密和提高群體整齊度提升鮮食玉米品質與產量的精準技術路徑。
“我們要充分發揮示范區和種植專家的引領作用,通過技術培訓、現場觀摩等形式讓更多種植戶了解掌握增產技術,讓更多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不斷擴大技術覆蓋面積。”赤峰市農牧局種植業科科長柴貴賓說。
今年,赤峰市落實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推廣面積達215.1萬畝。
從試驗田的“星星之火”到215萬畝的“燎原之勢”,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不僅讓“黃金玉米帶”迸發新活力,更以科技賦能勾勒出糧食安全的堅實圖景?!安丶Z于地、藏糧于技”的生動畫卷在赤峰廣袤的田野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