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圍強降雨致農牧業生產不同程度受困 內蒙古技術下沉提振農牧戶信心
發布時間:2025-08-06 22:49 來源:內蒙古日報
?
《內蒙古日報》(2025年8月6日科技版)。
連日來,內蒙古各地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奔赴田間地頭,就科學管理農作物、高溫高濕環境下防治病蟲害等急難問題,給出科學建議,千方百計服務農牧戶。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石海波(左側)在內蒙古種星種業有限公司科研育種基地進行指導。 ???
聯合服務守護沃土良田
7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聯合組織農技專家深入田間,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走進位于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碾格圖村的內蒙古種星種業有限公司科研育種基地,工作人員正在為今年的玉米育種進行套袋授粉。
“雨量較多時,會面臨養分淋失的問題,在處理完排水工作后,就要注意補充氮肥,并配合鉀肥的補施。”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石海波在查看土壤濕度和玉米長勢后表示,連綿的陰雨天氣除了對玉米授粉有所影響以外,還會影響到玉米的正常生長。因此,積水田塊要及時排除積水,避免玉米根系因缺氧影響植株生長。如果不能及時排水,應以葉面噴施的方式及時補充氮肥。
內蒙古種星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玲說:“此次強降雨,檢驗了公司新品種‘種星718’‘ZX978’的抗倒性、抗澇性。但對我們的田間管理增加了一些難度,還好現在有了專家,幫助我們做好了田間管理。”
據了解,當前正值玉米授粉結束階段,雨后田間管理主要包括及時排水、補施肥料和倒伏管理等。針對玉米倒伏問題,石海波建議:“是否扶起倒伏的玉米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首先要看地塊的情況,經過長時間的吸水,玉米莖稈易脆,容易扶斷;其次要看玉米生長階段,如果正是授粉的關鍵期,要使用無人機輔助授粉,但要注意無人機的飛行高度和風速,避免將花粉直接吹落到地上,甚至折斷雄穗。此外,拔節期要結合施肥進行中耕起壟,可以增強植株抗倒性,起到旱時集雨補水、澇時排水散墑的作用。”
在位于根堡村的呼和浩特市綠聯種植專業合作社果蔬種植基地,負責人陳俊英和工人們正忙著加固大棚。
“現在西紅柿正在開花坐果,豆角、葡萄長勢良好。目前,大棚比較潮濕,為了安全考慮,等大棚徹底干燥加固完成后,再陸續進行采摘和新一輪的定植工作。眼下,我們特別擔心病蟲害的發生。專家來得真是太及時了。”陳俊英說。
“盡快使用銅制劑或春雷霉素等進行土壤消毒,并根據作物種類及時追肥或噴施葉面肥。”內蒙古農業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樊麗經過田間調研,給出建議。
一個個實用建議,助力農牧戶精準施策,及時應對持續強降雨帶來的影響。
精銳部隊筑起“科技防線”
7月8日—11日,巴彥淖爾市迎來強降雨并夾雜冰雹,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五原縣等多個地區的農作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巴彥淖爾市第一時間組織228名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趕赴現場,用專業技術筑起糧食安全“科技防線”。
“這地頭兒的水,再不退,向日葵根就得爛了。”五原縣新公中鎮種植戶望著自家積水的向日葵地,眉頭緊皺。“三區”科技人才曹巨峰趕到農田,踩著沒過鞋面的泥漿,經過仔細查看后,一邊協調抽水泵,一邊協助合作社成員排水,爭分奪秒讓作物“脫離苦海”。
同時,他還針對五原縣套海鎮被冰雹砸爛向日葵地種植戶給出建議,改種燕麥等生育期短的作物,并為農戶提供牧草種子,讓農戶眼里重新有了光。
在塔爾湖鎮,“三區”科技人才馬捷蹲在網紋蜜瓜大棚里的田壟上,觀察飽受浸泡的瓜苗,制定技術方案,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著不同地塊應對措施,“這棚里的水剛排完,得趕緊把四周圍裙膜掀開通風,撤掉行間的地膜,就像給作物‘松松衣領’,拂去葉片上的濕氣和露水,讓它們能好好‘喘氣’。”
“三區”科技人才馬捷(左側)在網紋蜜瓜大棚里踏查植物生長情況。
針對設施農業救災精細復雜的特點,他還制定了一套完整“康復方案”。首先要揭膜通風,加速降低棚內濕度;接著要適當遮陽,避免暴曬造成二次傷害;還要精準調控水分和溫度,并通過視頻連線病蟲害專家,制定抗逆方案。
“就像照顧生病的孩子,得一點點調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蜜瓜葉片已慢慢舒展開來,重新煥發生機。
在烏拉特中旗烏加河地塊,科技特派員武秀梅仔細評估后建議,對完全絕收的地塊,及時改種補種生長周期短的燕麥草或秋季蔬菜等作物,最大限度挽回損失;對尚有挽救希望的地塊,立即噴施廣譜殺菌劑吡唑醚菌酯,為作物傷口穿上“防護衣”,有效防止病菌侵入。
這支科技服務隊在救災過程中,根據作物種類、受災程度開出“精準藥方”,排水完成后組織農戶噴施磷酸二氫鉀、氨基酸葉面肥補充營養,噴施蕓苔素內酯增強作物抵抗力,噴施噻唑鋅、喹啉銅或噻霉酮等防治細菌感染;還手把手教授農戶作物生長調節劑使用技巧,并主動對接保險公司推動快速定損。“有專家指導技術,有保險兜底損失,咱們一定能挺過去。”村民們感慨。
“災情發生后,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下沉基層一線助力救災減災,幫助村民恢復生產秩序、減少損失。”巴彥淖爾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持續依托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和科技移動服務平臺,為災后快速恢復農業生產提供科技支撐。
多元模式實現科學自救
“如果沒有科技特派員,我這一年就白干了。”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張鐵營子村養鵝戶紅著眼眶說道。
7月10日,一場極端雷雨突襲達拉特旗。為盡快恢復生產,減少災后損失,洪澇退后,達拉特旗科技發展服務中心迅速組織玉米種植、蔬菜種植、養殖服務和耕地保育4支科技特派員服務團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把實驗室搬到地頭、把技術送進圈舍,爭分奪秒幫助農牧民把損失搶回來,助力農牧民科學自救。
11日清晨,雨勢稍歇,樹林召鎮田家營子村的田埂上已是一片忙碌。耕地保育服務團5名專家挽著褲腿、踩著淤泥,一邊測量土壤含水量,一邊指導農戶啟動10余臺抽水機“龍口奪糧”。
隊員杭欣宇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濕土說:“鹽分隨水上泛,必須24小時內排水降漬,否則小麥將大面積死苗。”說話間,她與同事已敲定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驗示范區的補救方案。
同一時間,王愛召鎮王愛召村玉米地里,玉米種植服務團正在給倒伏作物“把脈”開“處方”:倒伏嚴重的地塊進行青貯處理,輕微倒伏的地塊立即噴施葉面肥。“科技加持,決策效率提高了一倍。”種糧大戶王軍說。
科技特派員白志剛(右側)在王愛召鎮王愛召村現場示范倒伏小麥人工扶直扎梱防腐防穗生芽方法。
在展旦召蘇木,蔬菜種植服務團把“流動配肥站”開到田間地頭。磷酸二氫鉀、蕓苔素內酯按比例兌好后,隊員牛燕兵手把手教農戶用無人機均勻噴灑。“這一遍肥噴下去,至少能挽回三成產量。”牛燕兵說。
此外,科技特派員們利用“科技惠農”小程序,讓“技術安全傘”更快直達農戶,及時推送排澇、補種、防疫等指導信息12條,在線答疑100余人次,累計觸達農牧民1萬余人次。
云收雨歇,但洪澇來去無常,未雨綢繆少不了科技加持。達拉特旗科技發展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專家+農戶+數字化”服務模式,擴容科技特派員隊伍專業領域,通過強化產學研協同攻關,把更多新技術、新模式送到農戶手中,讓科技創新不僅成為日常生產助推器,更成為抵御風險壓艙石,持續為我區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發布信息“及時雨”,制定治理“量身衣”,送去恢復生產“雪中炭”。內蒙古各地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第一時間下沉基層一線,通過技術幫扶方式,與農牧民共同面對災情,為精準助力救災復產貢獻了科技智慧和力量。
評論
讓“硬核”力量發揮更大作用
內蒙古多地近日遭遇強降雨極端天氣,部分農牧戶生產生活受到影響。關鍵時刻,全區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迅速行動,深入一線,為農牧業恢復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精準服務,再次印證了這支“硬核”隊伍的重要性。
強降雨過后,農牧民面臨諸多技術難題。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第一時間下沉,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需求,開展“點對點”幫扶。
恢復生產,就是信心重建。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不僅帶去技術,還與農牧民同吃同住,傾聽訴求,量身定制恢復生產方案。這種“面對面”“心貼心”的服務,讓農牧民吃下“定心丸”,幫助其恢復農牧業生產活力。
實踐再次證明,科技人才下沉一線機制的重要性。近年來,內蒙古積極推進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計劃,已形成覆蓋全區的科技服務網絡,展現出強大的組織力和行動力。因此,為了讓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持續釋放活力,應不斷優化政策環境,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攻關、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基層治理模式等方面再發力,創新服務機制,進一步豐富和拓展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工作的內涵和外延,深化推動科技下鄉、人才下沉機制,使其優勢放大、效能提升,為我區持續擦亮科技特派員工作“金名片”增添農科亮色;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團+科技特派員+鄉土人才+農民”的幫帶機制,圍繞區域特色產業技術發展趨勢、科技成果應用、生產中常見技術問題等,通過線上線下專題講座、現場指導、示范服務等方式,培養當地科技特派員,持續強化鄉村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聚焦不同主體差異化科技需求,通過實施各類科技項目,不斷增強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帶動作用,培育科技示范戶,培育鄉土人才,切實發揮鄉土人才在促農增效、帶農致富上的突出作用。
與此同時,要給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充好電”,把加強培訓提升、鍛造全能型隊伍作為一項基礎工作著重推進,持續遴選各方面業務骨干,為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量身定制專題培訓課程;緊密對接科研單位、高校和地方農技推廣中心進行聯合攻關,在互學互鑒中取長補短,在“取經問道”中拓寬視野,更好地做好農業科技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