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連升8位,內蒙古靠什么實現創新“階梯式躍升”?
發布時間:2025-09-30 19:32 來源:自治區科技廳規劃與重大任務處 自治區科學技術戰略研究中心
近日,《2025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發布,內蒙古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強勢攀升,從2023年28位上升至2024年24位,再躍升至今年20位。
向“新”而行,向“強”邁進,向“高”攀登,內蒙古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兩個年度周期排名連升8位,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實現兩連跳,殊為不易。這份“創新成績單”如何煉成?在科技創新方面又蘊藏怎樣的韌性與活力?
強戰略引領 開辟新局面
《報告》從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五個維度進行評價,根據分析顯示,內蒙古創新發展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創新潛力單項排名居全國第2位,展現出巨大優勢。
這一成績的取得,絕非偶然,源于頂層設計的高位推動與戰略遠見。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接續實施“科技興蒙”行動和科技“突圍”工程,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改革,是激發和釋放創新創造活力的要義。內蒙古構建“1+7+N”科技政策體系,實施了研發投入攻堅、揭榜掛帥、成果賦權單列改革、科技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蒙科聚”創新積分制等一大批重要改革舉措,推出“人才獎補”“高新技術企業獎補”“研發后補助”“技術交易后補助”等一系列實打實的科技創新紅利,為區域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創新能力的逐步提升,離不開研發投入的增長。“十四五”以來,內蒙古建立財政科技投入每年增長20%的剛性增長機制,2024年全區研發投入達228.1億元,給予區域創新能力持續攀升提供堅實保障。
從《報告》技術轉移綜合指標來看,內蒙古排全國第5位,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快速走向“生產線”,折射出內蒙古區域創新生態重構的顯著成效。
內蒙古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創“一張網”,加速聚集科技創新資源,構建科技成果供需雙方對接的橋梁,將區內外科技資源網絡深度鏈接,實現科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動“好項目”精準落地、“好需求”精準對接、“好政策”精準實施。在“蒙科聚”帶動下,2024年,全區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突破80億元,同比增長34.13%,科技成果轉化效益明顯增長。
強創新主體 ?鍛造新勢力
“內蒙古此次跨越式進步,其背后一個關鍵動因,在于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的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表示,課題組專家在現場會上,專門針對內蒙古名次躍升進行重點點評,認為高校基礎研究能力的持續釋放產生了重要效果。
翻看《報告》,內蒙古創新能力中表現最好的是知識獲取維度,在各個指標上均有一定程度上升,其中作者異省科技論文數增長率上升27位至全國第1位,合作申請發明專利數增長率排全國第3位。每萬名研發人員合作申請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內技術成交額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GDP的比重增長率排名較上年有所提升,均列全國前5名。
近年來,內蒙古把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構建“政府引導、多元投入、協同攻關”的創新合作模式,引導帶動盟市、高校和企業等投入基礎研究。全區基礎研究經費從2019年的4.51億元增長至7.6億元,增長68.5%。2025年,支持人才類項目超700項,經費1億元,占自然科學基金比重達40%。
在體現技術吸納與轉化效率的關鍵指標上,內蒙古表現尤為亮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國內技術成交額排名連續兩年排名全國首位,體現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所迸發出的創新活力。
支持企業成為科技活動和科研組織主體,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行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標桿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內蒙古科技企業數量快速增加,質量不斷提升,形成大中小科技企業高效協同創新的良好發展格局。
截至2024年,我區高新技術企業較2020年增長88.16%,科技型中小企業較2020年增長505.53%。支持區內企業牽頭與行業優勢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實施科技“突圍”工程重大專項66項,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專項39項,企業正成為內蒙古區域創新能力持續攀升的關鍵核心動力。
強產業動能 ?突圍新路子
據《報告》顯示,在經濟指標方面,2023年,內蒙古GDP總量為24627億元,全國排第21位;人均GDP水平排全國第8位。與經濟指標相比,內蒙古創新能力排名更高,自2022年以來排名呈持續上升趨勢。
“創新能力率先突破,超越經濟總量排名,說明科技創新已成為引領內蒙古產業轉型升級、塑造未來競爭新優勢的核心驅動力量。”內蒙古工業大學教授長青說。
自內蒙古實施科技“突圍”工程以來,聚焦國家所需、內蒙古所能,圍繞能源和戰略資源、農畜產品兩個基地建設和未來產業培育,累計布局75項重點任務,總投入超過3.3億元,吸引區內外93家企業聯合開展研發攻關,形成“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突破、未來產業筑基”的協同推進格局。
在稀土點位上,研制的稀土基高紅外輻射材料和稀土改性保溫隔熱灌漿料填補國內空白,適用于超高音速飛行器舵機的低慣量高動態響應永磁電機系統累計實現經濟效益1.5億余元,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儲能和新型電力系統點位上,完成特高壓直流系統拓撲構建和可再生能源基地電源優化配置2項關鍵技術研究,研制成功世界首臺特高壓混合換相換流閥,徹底解決常規直流輸電換相失敗難題。
氫能點位上,研發高電導率復合膜、長壽命高性能電極等關鍵基礎材料,大幅度提升電解電流密度,電解槽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乳業點位上,已突破乳鐵蛋白分離制備關鍵技術,可制備75%以上得率的高品質乳鐵蛋白,國際首創高含量乳鐵蛋白純牛奶產品,累計實現5300萬元。
目前,內蒙古正積極在儲能、氫能、新型電力系統等前沿領域尋求科技突破,依托資源稟賦,布局實施科技“突圍”工程重點任務,為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提供支撐保障。在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綠色轉型中,通過生態導向的科技創新,探索經濟增長的“第二曲線 ”。
“實施科技‘突圍’工程并非簡單的技術追趕,而是內蒙古在深刻把握自身資源稟賦與國家戰略需求基礎上,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所下的先手棋?!弊灾螀^科技廳規劃與重大任務處負責人介紹,聚焦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進行重點突破,取得一批“首”字號、“最”字號的標志性成果,以科技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233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