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新路、注資本、育人才!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呼和浩特創新中心為“六大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裝上“科技引擎”
發布時間:2025-10-10 15:13 來源: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
?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的項目建設現場,每刻深思智能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每刻深思”)研發的智能監測設備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性能調試 —— 這個深度融合清華大學感存算芯片技術的項目,眼下正全力推進 “感能算共融智能監測中試基地”建設工作,未來將成為呼和浩特高端芯片設計產業版圖中的關鍵載體。
與此同時,在內蒙古前沿顛覆性技術產業園內,精智未來(廣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智未來”)打造的“顛覆性氣體分析檢測創新與應用中心”已完成主體規劃,規劃建設的P2 級檢測實驗室同步啟動裝修。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端,這兩項顛覆性技術的進階之路,正是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呼和浩特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呼和浩特中心”)推動京蒙協同創新的鮮活縮影。
2024年4月,呼和浩特市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合作共建呼和浩特中心,以“平臺+基金+孵化器+園區”的模式為核心抓手,已成功推動17個顛覆性技術項目落地轉化,引進9家硬科技企業在呼落地。切實為呼和浩特“六大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
技術破局:攻克“卡脖子”難題 筑牢“國產化”根基
“內蒙古地域廣袤,對設備續航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傳統監測設備不僅耗電快,后續維護成本更是居高不下。” 每刻深思負責人鄒天琦的話,點出了當地產業發展的痛點。作為清華大學孵化的優質創業團隊,該公司將核心的“無源無線感能算共融智能監測終端”項目引入呼和浩特,依托在和林格爾縣建設的專業化中試基地,成功獲批2025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立項。該項目研發的智能監測系統能實現低功耗長期運行,已在實驗室完成多輪測試,待中試基地建成后,便可快速開展工業場景適配。在呼和浩特中心的牽線搭橋下,已提前對接本地工業企業,鎖定電力、礦業等潛在應用場景,為技術落地提前鋪平道路。
針對內蒙古醫療資源分散、偏遠地區疾病篩查不便的民生難題,呼和浩特中心引入的精智未來給出了科技解決方案。這家企業自主研發的國家顛覆性創新技術專項微型氣相色譜儀(二類創新醫療器械),核心設備采用“MEMS-微流控- AI”融合技術,將檢測靈敏度提升至ppt級(萬億分之一),僅需15-20分鐘就能完成肺癌、肝癌等多類疾病的無創篩查,其中肺癌檢測準確率已突破92%。“考慮到內蒙古基層醫療場景的特殊性,我們專門優化了設備的便攜性與環境適應性。”精智未來創始人王俊奇介紹,目前該技術已完成多項臨床科研驗證,并在土默特左旗開展萬人級呼氣檢測肺癌篩查項目,待檢測實驗室建成后,就能快速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為內蒙古地區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資本賦能:“基金 + 聯盟”雙輪驅動? 激活創新生態
“對硬科技企業來說,技術落地最怕‘卡’在資金上,是呼和浩特中心幫我們打通了資本通道。”每刻深思負責人鄒天琦的感慨,道出眾多硬科技企業的共同痛點。為破解這一難題,2025年6月,由呼和浩特市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同發起的 2 億元顛覆性技術專項基金完成備案,首期5000萬元募資順利落地,正式啟動市場化投資。該基金重點聚焦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算力芯片等未來產業賽道,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為處于早期階段的硬科技項目提供關鍵資金支持——針對每刻深思中試基地建設的資金需求,基金已將其納入重點投資評估名單,助力項目加速從藍圖變為現實。
更具里程碑意義的是,呼和浩特聯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顛覆性技術基金,發起成立總規模超100億元的顛覆性技術基金投資生態聯盟,并在呼和浩特設立秘書處,專門負責鏈接全國資本資源。“聯盟打破了地域間的資本壁壘,讓呼和浩特的優質項目能被更多全國性資本看到、認可。”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科技金融中心副主任周妍表示,借助聯盟的資源優勢,精智未來正在擴大在呼投資規模,進一步完善氣體檢測技術的產業化布局,讓科技成果在當地釋放更大價值。
人才托底:政策引才筑巢? 產學研協同固根基
技術要扎根,關鍵在人才。此前,“引才難、留才難、落地保障難”一直是各地引入硬科技企業時面臨的主要瓶頸,但這一問題在呼和浩特得到有效緩解。“在推動企業落地的過程中,呼和浩特市政府給予的支持堪稱‘全流程護航’,從政策配套到員工住房、子女教育等實際需求解決,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得很周全,真正幫企業打消了顧慮。”精智未來創始人王俊奇坦言,正是依托政府的有力支撐,呼和浩特中心才能高效破解硬科技企業引入過程中的系列難題,讓企業安心扎根。
在產學研協同方面,呼和浩特中心更是主動搭建橋梁,推動企業與本地需求深度綁定。每刻深思的監測技術已聯合京能盛樂熱電開展需求調研,根據企業實際生產場景定制化優化適配方案;精智未來正結合內蒙古疾控中心的健康數據,進一步優化針對本地高發疾病的檢測模型,讓技術更貼合當地民生需求。
從感存算芯片技術加速推進中試建設,到呼氣檢測技術完善實驗室建設;從2億元專項基金精準滴灌早期項目,到百億級基金聯盟構建全國性資本生態,呼和浩特中心正以“技術-資本-人才”聯動模式,讓一項項顛覆性技術在草原大地加速轉化。正如呼和浩特中心主任王雪松所言:“呼和浩特既有產業需求的肥沃土壤,更有創新成長所需的陽光雨露。”隨著京蒙協同創新不斷深化,這座區域科創樞紐正持續為“六大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推動呼和浩特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