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科技注入“源頭活水” “塞外紅”紅遍塞外
發布時間:2025-10-11 15:59 來源:通遼市科技局
金秋時節,通遼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成片的“塞外紅”蘋果掛滿枝頭。這一昔日面臨沙化威脅的土地,如今已煥發新生,成為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綠色產業基地。
“你看這一箱箱往車上裝的,都是咱的‘金疙瘩’!”希伯花鎮果農李俊峰站在裝車現場笑著說,“以前種傳統作物畝收益在1000元左右,現在種塞外紅畝效益超8000元,我有600畝果園已進入了盛果期,按當前行情能增收不少。”他提到,在技術員指導下,自家果園管理越來越規范,果子品質也一年比一年好。
“塞外紅”蘋果又名錦繡海棠、雞心果,是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科研團隊歷經20多年自主選育出的抗旱小蘋果新品種,集香、脆、甜三大優點于一身,憑借其獨特的品種優勢以及良好的豐產性和抗逆性深受市場歡迎,也越來越多的獲得海外市場的青睞。種植規模持續擴大,現已成為內蒙古、東北、華北及其它適栽區果樹種植的首選樹種。
“塞外紅蘋果在通遼的優勢非常突出,特別是地理位置方面。它正好處于寒旱區果樹帶,北緯42°至45°的區間特別適合這種小蘋果的生長。此外,我們在技術上也取得了顯著突破”。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趙宇飛表示。
近年來,通遼市立足“塞外紅”產業發展,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爭取和實施《塞外紅蘋果提質增效技術研究與示范》《塞外紅蘋果土肥水管理技術研究》《塞外紅蘋果廢棄果深加工及果酒新產品開發應用研究》等科技計劃項目7項,獲得資金支持640萬元。
在科技項目的支撐帶動下,“塞外紅”蘋果產業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技術突破,明確了改土換肥技術對土壤的改良效果,構建了適宜的行間生草技術模式,有效解決了塞外紅蘋果結果晚、見效慢等栽培管理難題;首次驗證了“塞外紅”蘋果存在花粉直感現象,優選確定了“紫秋香”為最佳授粉品種,成功突破了塞外紅蘋果采后易腐、貨架期短等保鮮瓶頸問題;集成創新了合理樹形培育、土肥水高效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以及保花保果等關鍵技術,形成了一套可推廣的標準化栽培模式。
與此同時,支持通遼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編制修訂了《蘋果建園技術規程》等多項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為蒙東地區蘋果的等級劃分、貯運保鮮、果園建設與生產管理提供了關鍵的技術依據與操作規范;編印的《塞外紅蘋果果園管理工作年歷》通俗易懂,為果農提供全年度的精細化技術指導,推動了科技成果的普及與應用。
截至2025年,全市塞外紅蘋果種植面積已達34.14萬畝,其中結果面積12.45萬畝,年產量高達2.4億斤,產值突破6億元大關。下一步,通遼市科技局將繼續加大對“塞外紅”蘋果產業科技支持力度,支持內蒙古百年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建立果品深加工生產線,研制果酒新產品2-3個,推動產業鏈延伸,解決通遼地區果農三級果、雹傷果和庫存果的銷售瓶頸,進一步提升產業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