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進行時 | “人工智能+”繪就草原生態生產協同新圖景
發布時間:2025-07-14 22:00 來源:自治區科技廳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處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高位推動下,內蒙古以“起跑就領先”的魄力,按下科技“突圍”快進鍵,錨定稀土、儲能、氫能、乳業、空天計量等戰略領域,以“非常之舉”在重點點位上精準落子,讓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 與“最大增量”。
這里既有“工業維生素”稀土的“精密蛻變”,也有綠電儲能的“綠色革命”,更有空天技術的“高度突破”……每一個點位“突圍”都在尋找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解”。為此,我們特開設“突圍進行時”專欄,將目光對準這些滾燙的創新現場,記錄“卡脖子”技術突破的艱辛,見證新質生產力破繭的喜悅,傾聽科研人員勇立潮頭的心聲,共同書寫北疆大地向新質生產力進軍的生動篇章。
提起內蒙古,人們就會想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妙詩句。內蒙古草原遼闊壯麗,占全國草原面積22%,內蒙古自治區國土面積67%,既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

“草原畜牧業作為內蒙古支柱產業,農業總產值42.7%,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牧民增收致富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內蒙古林草生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林業副高級工程師趙旭表示,在全球經濟開放競爭的強烈沖擊下,我國北方草原尤其是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系統受到極大挑戰,亟待探索草原畜牧業現代化、智能化管理的新技術和新模式,促進草原生產生態協調發展。
2025年,自治區科技廳啟動實施“突圍”工程“人工智能+”點位專項,由內蒙古林草生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牽頭的“智慧草業大模型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項目,聚焦內蒙古草地資源智慧管理與持續利用,攻克多源異構數據同化、草-畜-環境耦合建模、多模態大模型構建等技術瓶頸,研發“空-天-地一體化”智能飼牧云平臺、多目標草畜協同管理系統,構建草業知識圖譜、“靈草”大模型和智能決策系統,形成“信息感知-分析決策-示范應用 ”全鏈條智慧草業技術體系,實現生態-生產-經濟多目標協同優化,提高生產效率、減緩生態退化、促進牧民增收。

“我國草原資源監測的理論和技術有很好的基礎,但是草畜過程模擬、草畜精準管理技術比較薄弱,產品級的技術開發和成果應用比較缺乏。”趙旭介紹、項目研發初衷來源于生產實踐,通過構建立體監測、決策支持、應用示范的研發體系,將解決方案回歸生產應用,實現“問題來源于生產,應用回歸于生產”,在創新模式具有較強先進性。
該項目匯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內蒙古師范大學、呼和浩特正時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從事草牧業、智慧草業、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研究與生產6家單位,采取“一縱三橫”項目攻關機制,根據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目標,梳理出草地資源監測、草業管理與決策、技術應用與示范三個逐步遞進研究層面,將指南要求的所有研究內容串聯起來,形成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的一個整體技術體系。同時,在三個研究層面內各自布局,開展橫向研究或比較研究,優選出最優技術路線,確保高質量完成項目。
未來,項目組將以智慧草業為核心,圍繞監測技術與數據產品、草地資源與利用管控平臺關鍵研發內容加速“突圍”,通過多個應用場景開展技術驗證,實現軟件產品在牧民、行業部門的應用,形成從算法、模型、技術到示范應用的創新模式,并開展轉化、推廣、應用一條龍的科技攻關,推進科研成果轉化進程,填補我國草原畜牧業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產品的空白,突破草地資源監測與管理不精準的技術瓶頸。



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2335號


